入伏啦!迈梓全体员工做好防暑降温!
迈梓工控 / 2021-07-12
今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,“三伏”时长40天。
这是从2015年起,连续7年的“三伏”都是40天。
伏,标志着一年里最热的时期,俗语说“热在三伏”。
伏的日期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。中国天文学会会员、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介绍,从夏至日算起,第三个天干为“庚”的日子叫初伏(也叫头伏),过10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(也叫二伏)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(也叫三伏),总体叫“三伏”。
初伏与末伏固定是10天;中伏的时间则不固定,有的年份是10天,有的年份是20天,这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间一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: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到末伏间隔为10天,有五个庚日则间隔为20天。
每年“三伏”大概在公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,具体到今年的“三伏”来说,7月11日至7月20日为初伏,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,8月10日至8月19日为末伏。
林愿表示,一般来说,“三伏”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,但受各种气象条件影响,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气温未必出现在中伏,甚至不一定出现在“三伏”。但不管怎么说,“三伏”恰在小暑和大暑节气之间,确实是盛夏酷暑时节。
“三伏”大幕即将开启,如何消夏防暑?林愿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说,天气炎热,出汗增多,勤洗澡,勤换衣,更要及时补水;减少高温时段外出,若外出,做好防暑措施,如打遮阳伞、戴遮阳帽、戴太阳镜,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,并随身携带一些防暑用品,如风油精、清凉油、藿香正气水等;晚睡早起,中午小憩,调养心神;饮食清淡,不肥甘厚味,慎用辛燥之品;保持心情愉快,戒躁息怒,避免情绪中暑。
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人们的生活越发安逸,出入有车代步,出门防晒打伞遮阳,居室和办公环境有空调,即便是夏天有人也会感到自己长时间不怎么出汗了。
每个成年人全身约有200万~500万个汗腺,出汗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,也是维持体温恒定的重要环节。汗液的排出,有调节体温的作用,同时也能排出体内部分代谢废物。长期使用空调、缺乏运动,让现代人的毛孔常常处于闭塞状态。进入夏季,建议主动出汗。在生活中,不妨试试以下几招:
运动前喝热水、热粥运动前喝杯热水或热粥,让毛孔进入蓄势待发、将开未开的状态,再锻炼一段时间,就能让毛孔全部打开,汗出透了,一通百通。但运动后一定不要马上吹空调、风扇、冷饮或洗凉水澡,要耐心等汗消退。
巧用生姜促汗出古人云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用大夫开药方”,生姜既散寒暖脾胃,又走表开汗孔。不得不在空调环境上班的人,可以每天清晨喝生姜水,比如茶叶加生姜片泡水、生姜红枣水、生姜红糖水等,有助于促进排汗。也可静止一小时,如: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,每天定时关掉空调,静静地坐一个小时,培养身体主动出汗的能力。
利用休息时间晒15分钟太阳夏日阳光是人体主动出汗最佳的动力,每天上午9至10点和下午4至5点,晒15分钟左右太阳,并做一些简单的舒展运动,能使身体能量逐渐被激活,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经常快步行走每次约30至60分钟,感到有微汗即可,如果室外有风,需要注意出汗后,不要急于在外减掉衣服,防止风邪趁机侵入人体。
除了患有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的人群外,大多数人都适合依据自己的身体条件主动出汗。需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追求多出汗,户外活动,要因人而异,不可过劳。出汗后切忌喝冰镇饮料,要适当补充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,少量多次摄入。若长期出汗异常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进行诊治。